堡城門。
千年古邑開陽堡。
  本報記者 張清華 文/圖
  寂靜、蒼涼、破敗。冬日蕭條,古老的村落顯得非常落寞。牆根兒處,老人們兩手揣在袖子里,懶懶地曬著太陽。
  這就是古村開陽堡,距張家口市陽原縣城約20公里,現為浮圖講鄉的一個行政村。據《中國曆史地圖集》記載,開陽堡是戰國時期趙國代郡之安陽邑,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被譽為“北國古邑”、關內“樓蘭古城”。
  開陽堡有戰國以來2300多年古邑的輝煌,有唐宋時代商賈雲集的印記,有開陽古人留下的文化瑰寶,至今仍保留著古老的街道和城牆以及唐宋風格的建築。
  歷經歲月洗禮,古堡雖不失古樸、厚重,但高峻的夯土城牆被剝蝕得如同天然的土山,更不必說千年的古建築早已是破敗不堪;精美的壁畫或已坍塌,或斑駁不清,保護現狀堪憂。
  龜背上的千年古邑
  冬季的北方,鄉野空曠,阡陌縱橫,路邊偶爾冒出一棵柿子樹,掛滿了紅彤彤的柿子,格外耀眼。
  從陽原縣城出發,半小時車程就到了開陽堡。一道厚厚的土城牆,約10米高,看起來很是厚重。
  開陽堡城牆東西長350米,南北長210米,牆基寬5米到8米。沒有磚石,整個堡牆就地取材,用白堊土和黃膠土混合夯實而成。這種土黏性極大,歷經千年風雨,仍保留了原來的輪廓,有的地段基本完好。
  開陽堡坐北朝南,南面緊臨一條河,早已乾涸。在河與城堡之間有三個土堆,中間的一個土堆像一個龜的頭,兩邊的兩個土堆又像龜的兩條腿,而開陽村就建在龜背上,且龜背的花紋就像村落的街道,城門樓向南延伸出一長條土台,土台與開陽堡之間有一條平緩的過渡地帶,看上去就像龜的脖子,遠遠看去極像巨龜努力伸頸探頭,伸向前面溪流做喝水狀,因此謂開陽堡之形為“靈龜探水”。
  據浮圖講鄉副鄉長張雲峰介紹,開陽堡的古建築以玉皇閣、彌勒佛殿、關帝廟、戲臺、城隍廟、真武廟、閻王殿、觀音殿等為主要建築群,這些建築以宮殿式結構為主,頗有唐宋風格。
  開陽堡街巷建築為“八卦九宮”街道,大街呈“井”字形。城堡分割成9塊稱“九宮”,小巷按後天八卦順時針佈局,以壯“威領統天”之勢。
  據說,2009年5月在開陽堡拍攝取景的電影《牛村規則》劇組開機前曾到全國很多地方選景,最終選擇在陽原開陽堡村拍攝的原因就是他們從用飛機上發現了這個不同尋常的村落佈局。
  從古堡北部進入堡內,沒有人來人往的身影,十分寂靜。在閻王殿前偶遇三人,上前詢問,並非古堡中人,而是專程從幾十公里遠的地方過來的。“這個村子歷史厚重,值得看看!不過再不保護,恐怕就要消失了。”其中一男子說。
  眼前的閻王殿,黃磚灰瓦,牆壁底部的牆皮已脫落,甚至牆體處也有了裂縫。廟門緊鎖,通過門下方破損的大洞進入殿內。殿內的浮雕建築栩栩如生,壁畫顏色鮮艷。可惜的是,壁畫底部牆壁坍塌。每逢颳風下雨,雨水順著牆壁內滲,致使壁畫局部留有雨水印跡。
  凜冽的寒風順著破損的窗戶吹進來,讓人不禁打個寒戰。
  夕陽下的空寂古堡
  站在玉皇閣上遠眺,村裡的民居都是土牆壘建,房頂上長滿了荒草,多有空寂之感。
  堡內民居多為土坯建築,現存兩座清代民居,正房建築外部保存較為完整,其餘各房破損嚴重。除寺廟存留為清一色的青磚灰瓦外,其餘全是土牆、土屋、土路、土屋頂。
  很多民居大門緊鎖,土牆坍塌。“很多人都搬到了古堡北邊的新村子,年輕人出去打工了,因此,堡里居住的多是老人。”張雲峰的一句話讓人突然明白,為什麼在堡內很少能看見年輕人。
  “從外面來的呀?”周玉清老人坐在自家門前曬著太陽,和記者搭腔道,“平時來的人可多了,都來照相,今天人少。”
  由於開陽堡古老的文化底蘊,北京、天津等很多外地人經常會到這裡採風,尤其是一些攝影愛好者。
  周玉清今年69歲,3個兒子都在山西大同打工,20畝地是家中主要的經濟來源。“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不讓出去也沒辦法,這裡條件不好。”老人嘆了口氣說,“村裡人都是忙一夏天,歇一冬天,冬天沒活兒乾。”
  “年齡大了,去縣城不方便,經常會有商販過來賣菜等生活用品。”而對於周玉清老人來說,去過最遠的地方也就是陽原縣城。
  說話間,70歲的馮玉蓮大媽從自家院里出來了。看到有陌生人來到了村裡,也走過來攀談起來。幾年前,馮玉蓮的老伴和兒子相繼去世,只剩下她一個人孤苦伶仃。平時只有出嫁到外村的女兒會回來看看她。“種不了地,承包給了別人。”冬天沒有活計,老人們經常到古堡南邊的樹林撿一些木柴回來燒火做飯。
  不一會兒,周玉清家門前的人越來越多,81歲的馮春老人走了過來。他耳朵有些背,只有大聲和他說話才能聽見。看到記者給他照相,還特意整理了下衣服,端正了下姿勢。“照得好一些啊。”馮春老人樂了起來。
  走進周玉清的家裡,老伴於翠枝正在做飯。看到有人進來,連忙放下手中的活,將記者讓進屋內。
  院內有一口井,是以前吃水用的,不過後來因為地下抽不上來水,這口井也就成了“擺設”。“現在吃水方便了,村裡給裝上了自來水。”於翠枝老人指著屋內的自來水管說。
  夕陽西下,徜徉古堡,落日餘暉里,老人們三五成群地在門口曬太陽。古堡的空寂之意格外濃厚。
  破敗的關內“樓蘭古城”
  據《史記·趙世家》載,公元前295年,趙主父———武靈王封長子章為代郡安陽君,西漢、東漢時稱為安陽縣,治所即開陽堡。這是有明確記載的陽原縣境內最古老的縣城和村莊,故開陽有“開陽原縣村莊先河”之說。
  根據記載,開陽堡繁華鼎盛之時當屬唐代初期。由於這裡原是一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官衙、大姓富戶、商賈店鋪、客棧寺廟幾乎把堡內占滿,每逢集市或廟會,更是車水馬龍,川流不息。
  古堡由盛轉衰,始於清咸豐年間(公元1851年-1861年),當時縣治早已撤銷,商業凋敝,經濟蕭條,集市廢棄,人口銳減;殷實富戶隨之搬遷。衰敗之因主要是古堡周圍的大片森林被砍伐,自然生態受到嚴重破壞,森林屏障已失去應有的保護作用,每到冬春季節沙塵奔襲開陽堡,使堡西幾十里都變成沙漠,水源漸枯竭,失去地理優勢。就這樣生態的破壞、沙漠化把曾經輝煌的開陽堡變成了關內的“樓蘭古城”。
  最能印證開陽堡歷史的是堡內建有城隍廟。按封建社會寺廟建制,只有縣城以上的治所才可以建城隍廟,因為城隍象徵的是陰曹地府掌管一縣或一府陰間事務的地方官,開陽堡因做過縣治,所以城隍廟沿襲下來。
  穿過縱橫交錯的小巷,來到開陽堡南部的大門。堡門全部採取石塊、石條壘成,拱形門洞雖經千年完好無損,門洞內路石被行人車馬踏得光滑如鏡。
  堡門上的玉皇閣四層鬥拱飛檐,高兩丈有餘,閣頂覆蓋琉璃瓦。順著石階走上玉皇閣,四角雕刻的像頭十分精美。但閣內壁畫已斑駁不清。“玉皇閣建於唐代,雖在清同治年間重修,但仍舊保留著唐宋建築的風格。”張雲峰說。
  堡門外南面有一座面闊三間、坐北朝南的彌勒佛殿,東西兩側分別為戲樓和關帝廟,均已破敗不堪,牆壁上的裂隙依稀可見,尤其是關帝廟一角的裂縫足有兩三釐米寬。
  戲樓的存在也有其特有的歷史意義。據《陽原縣誌》載:在光緒年間曾經停辦,至宣統元年復舉辦……所演之腔,乃山西北路梆子,有時亦演孩子腔,略近昆曲……
  距玉皇閣不遠處的是一座觀音殿,西牆已倒塌,在倒塌的塊狀牆坯上還能依稀看見精美的壁畫。“真是可惜啊,要是能保護起來就好了。”村民周作慶說,“我們都盼著能把這些古建築修複起來呢。”
  千年古堡亟待保護
  2007年,開陽堡被列為省級歷史文化名村,如今,正在申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
  張雲峰說,按照《陽原縣開陽村歷史文化名村保護規劃》(2010-2020),對基礎設施、古建築等的現狀進行了日常維護和養護,但由於資金短缺,搶救保護效果甚微。
  “開陽堡的現狀十分堪憂,我們也一直在積極爭取保護資金。”張雲峰說,目前已經申請下來了100萬元,將按照相關保護規劃,對歷史文化名村的環境進行綜合整治。
  按照《規劃》,將在歷史文化名村現狀建設、公共基礎設施和路網框架的基礎上,制定道路平整與亮化、生活垃圾與污水處理、村莊環境綠化美化、農業廢棄物整治、雜物堆放和畜禽散養整治、公共設施配置、村莊建築風貌與特色整治等措施。對歷史文化名村主街道立面整治,要保持居民生活方式和風俗,保留原有街巷空間尺度,對兩側風格不協調建築進行整修。對文保單位、重要歷史建築周圍、廣場、戲臺等公共空間進行景觀環境整治,拆除周邊有礙視覺的建築物,恢復空間形態,合理增加綠地面積。
  “開陽古堡的維護是一項浩大的工程,100萬元資金還遠遠不夠,這也是我們非常著急的一個問題。”張雲峰說,除了政府投入外,還是希望能夠爭取到一部分民間社會資本。“開陽堡的保護,既需要政府組織和調控,也需要社會各方關心和參與,共同開展保護工作。”
(編輯:SN08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qc61qcxdz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